< Back

Climate Blog


2025-06-13

2025年波恩氣候會議專題:全球盤點

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 GST)是《巴黎氣候協議》的核心機制,旨在全面評估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共同進展,並為未來十年的氣候行動提供方向。這機制聚焦減緩、適應、融資、科技與能力建設等多個領域,目標是確保升溫控制在1.5°C以內,並強化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的承諾。根據《巴黎氣候協議》第14條規定,GST每五年進行一次,首次全球盤點(GST-1)已於2023年阿聯酋COP28完成,而第二次盤點(GST-2)預定於2028年COP33進行。

然而,首次全球盤點的結果揭示了國際深層矛盾。儘管GST-1採用創新對話方式,提升了各方參與度,但結果顯示當前各國行動未及進取,只能將升溫限制在2.4-2.6°C之間,與1.5°C目標有顯著差距。這評估表明了全球需要更大力度的行動,包括加速可再生能源發展、提升能源效率以及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可惜,隨後在COP29的跟進工作中,這些承諾的落實進展相當有限,尤其是在化石燃料相關議題上,各國的分歧進一步擴大。

首次全球盤點的挑戰與分歧

在COP28中,GST-1已經確立了三大優先事項:三倍增長可再生能源容量、提升能源效率及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然而,這些目標在COP29的後續談判中遇到了嚴峻挑戰。主要產油國強烈反對淘汰化石燃料的提議,並試圖削弱GST在減排行動中的作用。同時,這些國家抵制將GST結果與更新NDC強制掛勾,認為這超出了《巴黎氣候協議》的範疇,導致全球氣候行動的進程停滯不前。

此外,GST的公正性(Equity)也受到質疑。《巴黎氣候協議》強調「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和各自能力原則」(CBDR-RC),要求發達國家承擔更多責任,加速減排行動,並協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但GST-1的重點更多集中於「集體進展」,忽略了針對發達國家行動成效的評估,引起發展中國家的不滿。同時,融資問題也成為關鍵矛盾。發達國家希望將GST成果反映在所有NDC中,而發展中國家則強調,只有在確保充足資金支持的前提下,才能承諾更高的氣候目標。

非政府組織的參與度同樣不足。儘管GST對話形式創新,但在實際操作中,部分非政府組織的聲音未能被充分納入,尤其是在欠缺傳譯服務的情況下,許多弱勢群體和邊緣社區的訴求未能有效體現在盤點結果中,進一步加劇了對公平與包容原則落實的擔憂。

波恩會議冀提高NDC目標 助GST重啟進程

儘管挑戰重重,波恩會議仍有望推進GST發展,關鍵是各國必須集中精力收窄差距及提升包容性,促成在COP30上達成共識,落實GST的結果。尤其是通過GST與NDC年度對話,促進GST結果,加快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淘汰化石燃料,反映在各國即將提交的NDC上,亦促進各國提升NDC的目標,加強符合1.5度目標的信心。同時,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正在展開的第七次評估周期(AR7),應與GST-2的時間安排保持一致,確保GST反映最新研究成果,增強GST建議的可信度,對下一次 NDC 產生影響力。

香港的角色與啟示:從全球到地方的行動

低碳想創坊深信,全球盤點的進展為香港氣候行動提供了重要參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目前缺乏針對氣候行動的全面監測與評估機制,尤其在可再生能源發展方面,缺乏具體目標和時間表。香港作為國際城市,應積極參與全球能源轉型,通過推動科技創新和金融支持,為區域性和全球性氣候行動提供助力。香港可以在國際合作中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例如支持低碳技術的研究與應用,並探索如何將GST的成果與本地氣候政策更加緊密地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