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ck

Climate Blog


2025-06-18

2025年波恩氣候會議專題:公義轉型工作計劃

「公義轉型」(Just Transition)的概念起源於20世紀70至80年代的美國工會運動。當時,因為環境法規變更,部分引起污染的產業必須關閉,「公義轉型」就是確保在過程中,受影響的工人與社區得到保障,實現經濟轉型的公平與正義。隨著時間推移,這概念的內容逐漸擴展,從僅限於保護勞工權益,進一步涵蓋到更廣泛的社會公義訴求,旨在保護所有弱勢群體免受能源與經濟轉型帶來的負面影響。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首次將「公義轉型」納入聯合國氣候治理框架,強調在氣候行動中平衡經濟發展、社會公正與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隨後,公義轉型成為氣候行動的核心議題之一,尤其是在推進能源轉型的同時,如何保障弱勢群體的權益、創造體面工作機會以及促進社會凝聚力,成為各國政策制定中的關鍵挑戰。

從COP28到COP29:公義轉型工作計劃的爭議與停滯

2022年在COP27首次提出的《公義轉型工作計劃》(Just Transition Work Programme, JTWP),於2023年COP28正式啟動,成為推動氣候行動中社會公義與經濟包容的重要平台。然而,計劃在去年COP29會議上遭遇重大挫折,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深層分歧,導致JTWP的進展陷入停滯。

發達國家主張將JTWP與1.5°C的控制升溫目標直接掛勾,並強調技術創新與經濟機遇,試圖將公義轉型聚焦於能源與勞動力轉型。然而,發展中國家則倡導採取更廣泛的跨部門方式,將公義轉型視為整體經濟和社會轉型的一部分,不僅包括能源問題,還應涵蓋適應、融資與技術支持等領域,並強調「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CBDR)原則,要求發達國家提供更多資金與技術援助。

發展中國家同時批評發達國家將公義轉型局限於減排行動,忽視氣候變化對弱勢社群的廣泛影響,尤其是在適應與融資方面的支持不足。同時,由於COP29主席團未能提供明確指導,將談判重點轉移至其他備受爭議的氣候融資議題上,導致JTWP再一次被推遲。

波恩會議的關鍵角色:化解分歧與推進共識

在波恩會議,JTWP的未來發展備受關注。COP30主席團已明確表示,希望各國談判代表在本次會議中就JTWP的草案內容達成一致,並提交至年底的COP30進行批准,為JTWP的推進提供了新的機遇。

2025年對JTWP至關重要,因為該計劃將於2026年進行全面評估,以決定其未來的方向與有效性。波恩會議需要確保JTWP不僅能夠繼續服務於多邊進程,還能支持各國的具體需求與國家層面的實施。談判各方需在計劃的範圍和重點上找到平衡,既要避免JTWP過於狹隘而無法滿足發展中國家的需求,也要防止其範圍過於廣泛而難以實現具體成果。

此外,JTWP的推進需要與全球盤點(GST)進程緊密結合,尤其是在GST-2啟動時,對公義轉型的進展進行全面評估,為各國重新調整方向提供依據。同時,波恩會議也為各國提供了一個分享經驗與最佳實踐的平台,促進互信與合作。例如,COP30主席團提出的「共同協作」(mutirão)模式,旨在創造一個自下而上的多邊合作框架,將各國的發展優先事項與氣候行動需求相結合。如果這模式能夠成功實施,JTWP將成為聯繫氣候行動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橋樑。

公義轉型的本地化實踐

香港作為貧富懸殊的城市,同樣面臨弱勢社群受能源轉型影響不成比例的挑戰。JTWP及《巴黎氣候協議》的公義轉型原則提供了重要框架,提醒我們在推進低碳經濟及能源轉型的同時,需要保護最脆弱的群體,平衡社會公平與經濟發展。低碳想創坊為此向JTWP提交了意見書,呼應較早時間出版的《香港公義轉型報告》,列舉了城市實施公義轉型的方向,包括加強公民社會參與,推進能源轉型的公平和可持續原則等等。香港檢視《氣候行動藍圖2050》在即,低碳想創坊期望政府展開相關公眾諮詢程序,邀請市民參與制定公義轉型政策,引領香港邁向真正低碳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