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ck

Climate Blog


2025-06-16

2025年波恩氣候會議專題:全球氣候適應目標 GGA

在全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中,《巴黎氣候協議》第七條 —「全球氣候適應目標」(Global Goal on Adaptation, GGA),幫助各國提升適應能力、推動政策落實和資金投入,承載關鍵任務。然而,自《巴黎氣候協議》於2015年通過以來,確立GGA的進展卻一直緩慢。直至2023年,COP28會議在阿聯酋舉行,GGA才被正式確立為「阿聯酋全球氣候韌性框架」(UAE Framework for Global Climate Resilience, UAE FGCR),奠定了日後的落實基礎。

在2024年的COP29會議上,GGA再次獲得推進。《巴庫適應路線圖》將GGA納入未來所有COP會議的常設議程,並計劃在2028年的第二次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 GST)中進行全面審查。然而,與減排行動不同,在評估適應行動的進展、效果和公平性時, 難以設立全球通用的衡量標準,過程尤為複雜。

氣候適應的挑戰:難以量化的複雜性

GGA涵蓋以下七大主題目標:

  1. 水資源     
  2. 糧食與農業
  3. 健康
  4. 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
  5. 基礎設施與居所
  6. 消除貧困與生計
  7. 文化遺產

同時涉及四大適應週期目標:氣候風險與脆弱性評估、適應規劃、執行與監測,以及評估與學習。但這些領域的進展,往往受到地方環境條件、社會結構和數據覆蓋率所限制。特別是在適應融資、行動定義及具體實施方法上,各國間存在明顯分歧,拖延了許多關鍵議題的實質進展,唯望於今年的波恩氣候會議進一步討論。

波恩會議的主要任務之一,是進一步精簡和完成GGA的指標系統。自GGA啟動以來,專家工作組已將最初的9,000個指標縮減至490個,並計劃在年底的COP30會議前進一步縮減至100個,目標是制定一套科學、全面且具操作性的指標系統。然而,這一過程並不順利,指標制定工作仍面臨多重挑戰。例如,如何在全球通用性與地區性差異之間取得平衡,如何提升數據覆蓋範圍與質量,以及如何解決指標重疊或範疇不清的問題。

以水資源為例,全球性指標需要兼顧不同地區的需求差異;而在健康領域,針對弱勢群體的數據分類仍然不足,疾病應對方面的數據質量也有待提升。此外,消除貧困與生計方面的指標存在分類不清的問題,難以與氣候適應的核心目標直接掛勾。專家建議應採取靈活的科技支援機制,例如通過數字化工具和靈活的報告機制,來解決數據不足的問題。同時,確保指標能夠涵蓋「變革性適應」(Transformational Adaptation)的概念,即全面及有系統     地解決社會不平等的根本問題,而不僅僅局限於漸進式的應對措施。

GGA的意義:推動公平的氣候適應行動

波恩會議的成果將會深遠影響GGA的未來進展,引入針對不同性別需要的指標將有助於揭示氣候脆弱的根源,幫助各國識別最需要支援的群體,實現公平的適應行動。同時,建立GGA指標系統後,可以衡量全球氣候行動進展,影響各國的資金分配、政策設計和長期適應規劃。透過這些指標,全球適應行動將更加透明且具體,這不僅為全球盤點和氣候融資機制提供了實際數據支撐,也為國家層面的適應行動提供了清晰方向。波恩會議的成果將確保適應行動不僅展示決心,還能兼顧公平,並平衡各國的不同需求。

從全球到本地氣候適應:GGA對香港的啟示
對於香港而言,GGA的進展為本地氣候適應行動提供了重要的參考。《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目前缺乏針對適應行動的具體目標和監測指標,尤其是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弱勢社群支援方面,尚未建立全面的政策框架。低碳想創坊敦促特區政府,應藉中期檢視藍圖的契機,參考GGA的指標系統,制定本地化的適應指標和行動計劃,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更明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