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精讀
2025-11-24
COP30 系列之八:COP30落幕: 氣候公義崎嶇之路
巴西第三十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加時27小時,最終於11月21日正式閉幕。雖然歷史性地通過了「公義轉型機制」,但整體談判結果強差人意。適逢巴黎協議十周年之際,各界期望COP30成為重大轉折點,然而,淘汰化石燃料的路線圖、提高國家自主貢獻(NDCs)以縮窄1.5度目標差距、具體承諾氣候融資目標,一系列應對氣候危機的迫切需求全部未能達標,各國談判進展落後。這些缺失不僅反映了全球應對氣候危機的行動力不足,亦是對弱勢社群和氣候公義的嚴重背離。
淘汰化石燃料遙遙無期
化石燃料是氣候危機的元兇,各國目前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NDCs)完全無法實現1.5度升溫目標,全球升溫甚至正邁向2.3至2.5度的災難性水平。豈料會議的最終文本對淘汰化石燃料隻字未提,更否決加入路線圖,更遑論公義和公平的基礎。
雖然「公義轉型機制」的通過為能源轉型帶來了可能性,但缺乏針對化石燃料的具體方案,以及化石燃料利益集團大規模滲透會議並施壓,各國領袖選擇退縮。低碳想創坊呼籲各國政府立即將淘汰化石燃料納入具體政策,推動能源的公義轉型,以免承諾淪為空談。
全球氣候適應目標與融資:危險的妥協
全球氣候適應目標(GGA)在COP30取得了一些進展,並通過了59項自願性指標,用於衡量水資源、糧食、健康、生態系統等領域的適應表現。但這些指標被明確定義為「不會產生新的財政義務或承諾」,而公共適應融資的承諾僅計劃到2035年增加兩倍,不僅較原計劃推遲五年,還未明確基準年份或撥款要求。對於面臨氣候災難的脆弱國家而言,這種延誤和模糊無疑是一種「危險的妥協」。
根據數據,全球每年投入新化石燃料項目的資金高達12,000億美元,如果這些資金能夠被重新分配到發展中國家的適應項目,不僅能顯著減輕弱勢社群的壓力,還能提升全球的氣候韌性。發達國家理應兌現承諾,提供以撥款為主的融資,縮小巨大的資金落差,真正落實氣候公義,為全球氣候適應行動提供實質支持。
落實香港的氣候適應同樣急不容緩,低碳想創坊將於12月12日舉辦《解碼COP30——從全球談判到在地實踐》研討會,與香港公民社會共同探討如何加強NGO的氣候韌性策略,促進跨界別合作,為本地社會尋找適應解方。[報名連結 ]
森林保護無望 原住民遭忽視
COP30選址亞馬遜雨林,本應是推動全球森林保護的重要契機,但遏制森林砍伐的具體計劃未獲通過,最終由巴西提出一項自願性計劃,討論制止森林砍伐的路線圖,並計劃於COP31公布結果。然而,這些路線圖既不具約束力,參與亦完全基於自願。同時,由巴西政府發起的「永久熱帶雨林基金」(TFFF)原定籌集250億美元,但最終僅籌得不足70億美元。在全球森林面臨加速砍伐的危機下,這些安排難以帶來實質改變,進一步凸顯了國際社會對森林保護的承諾不足。
更令人失望的是,當地原住民的聲音在會議中被邊緣化。努力保護雨林的原住民未能參與會場內的討論,甚至在場外抗議時也遭忽視,未能得到應有的尊重與支持,這無疑是對號稱「亞馬遜COP」的極大諷刺。第一周會議完結時,貝倫街頭的和平抗議反映了數以萬計的原住民與當地公民社會的爭取,各國政府必須將森林保護納入具約束力的國際協議,並確保原住民群體能充分參與相關決策過程,只有尊重並支持原住民的權益,才能真正推動森林保護,應對氣候危機。
希望在民間:改變始於行動
談判結果雖令人失望,低碳想創坊仍選擇懷抱希望。過去五年,我們與香港青年代表一同參與國際氣候談判,不僅積極遊說各國代表團,在會議中與國際公民社會合作,共同策劃和參與氣候行動,為弱勢社群和原住民發聲。以今年為例,面對緊湊而急促的行程,低碳想創坊青年代表堅持每天與來自全球的青年分享談判進展,進行政策分析,討論未來策略。真正的改變始於民間,尤其是年輕一代的積極參與和巨大潛力。他們的行動提醒所有人,應對氣候危機需要更大的決心和持續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