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精讀
2025-11-19
COP30系列之7:從街頭呼聲到談判挑戰
在巴西貝倫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第一週,以一場和平的人民大遊行作結。成千上萬的氣候倡議者走上貝倫的街頭,表達對抗氣候危機的訴求、呼籲實現氣候正義,要求全球領袖採取行動,確保弱勢社群得到公平對待。遊行隊伍中,死神形象伴隨三幅寫有「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的棺材,成為最引人注目的象徵,直接點出了氣候危機的核心議題——化石燃料時代必須結束。原住民在遊行中高呼「釋放亞馬遜」,要求各國政府立即停止石油開發,並加強對亞馬遜雨林的全面保護。
這是自2021年以來,COP期間再次出現合法的大型遊行。過去三屆COP分別於埃及、阿聯酋和亞塞拜彊舉行,這些地區對和平示威活動的容忍度較低,限制了公民社會的參與空間。儘管今年原住民被視為COP30談判中的重要角色,但他們卻仍然面臨不平等的待遇:只有360位原住民能進入藍區(正式談判區),僅佔總人數的14%;而超過2000名來自巴西各地的原住民則被安置在綠區,完全無法參與實質性的影響談判過程。
更加諷刺的是,在歷屆氣候會議以來,COP30的化石燃料說客人數「奪冠」—超過1600人,規模僅次於巴西的官方代表團。其中有三分之一的說客甚至以政府代表團成員的身份(Party Overflow)出席,這充分顯示化石燃料利益者在氣候談判中擁有左右大局的深層影響力。
南北分歧的「集體治療法」
氣候談判長期以來存在南北國家間,亦即發展中與發達國家的深層分歧。為了打破僵局,巴西提出以原住民傳統的「全球協作」(Global Mutirão)精神為基礎,凝聚政府、企業、原住民及青年等多方力量,共同推動氣候目標的實現。巴西特別強調互信與合作,並在會議前一天與相關國家進行單獨磋商,將爭議議題提前分流討論,以避免重蹈去年COP29因議程分歧而延誤談判的覆轍。
巴西認為,COP談判長期進度緩慢的主要原因,在於各國代表彼此缺乏信任,且經常利用規程問題阻撓提案,導致會議延長成為常態,議題被一再推遲到來年,極大削弱了全球應對氣候危機的效率。為此,巴西提出「集體治療諮詢」(collective therapy session)環節,為各國提供一個「安全空間」,促進建設性對話,避免相互指責,同時尊重國家自主權與尊嚴。
然而,亞馬遜與拉丁美洲國家聯盟(Independent Association of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AILAC)代表在諮詢中直言:「我們彼此相愛,但我們的關係是有毒的。」(I know you love us and we love you, but we have had a toxic relationship)。這句話既是對南北分歧的深刻諷刺,也揭示了氣候談判的根本困境。
回顧第一週的談判進展,這份「愛」顯然未能轉化為實質行動。尤其是美國政府代表的缺席,使歐盟、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多項議題上採取拖延戰術,令談判進程舉步維艱。
氣候融資與適應目標:拖延的老問題
氣候融資依然是南北國家爭論的焦點。發展中國家強調,發達國家必須履行其融資責任,為發展中國家的氣候韌性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特別是歐盟針對進口產品徵收碳稅的措施,被批評加重了發展中國家的負擔,也違背了《巴黎協議》的公平原則。然而,發達國家仍未就「巴庫到貝倫1.3萬億美元路線圖」提出具體方案,去年COP29承諾的3000億美元氣候融資目標也未展開實質諮詢,預計將成為第二週的談判焦點。
被寄予厚望會通過的全球適應目標(Global Goal on Adaptation, GGA),目前也陷入僵局。專家小組提出的100項指標面臨廣泛修訂,尤其是關於適應融資目標的具體數據披露範圍,各國分歧嚴重。一些發展中國家認為,數據披露涉及國家主權,應避免形成評比壓力;另有國家提出兩年工作計畫來逐步處理相關問題,但這種拖延策略無疑會進一步削弱進展。
公民社會的力量
人民遊行的背後,是公民社會對化石燃料利益的強烈抵制。我們與深受氣候危機影響的原住民、弱勢群體並肩而行,為彼此發聲。低碳想創坊將持續監察COP30的談判進展,並與國際公民社會共同呼籲各國代表應以氣候公義原則,尤其是要求發達國家履行《巴黎協議》的責任,提升其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 NDCs)目標,加速實現淨零排放。同時,發達國家必須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充足的氣候融資,推動全球淘汰化石燃料,促進可再生能源轉型,並在全球適應目標的框架下落實符合國際人權準則的公義轉型,兼顧弱勢社群的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