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精讀
2025-11-11
COP30系列之六:走進亞馬遜:公民社會如何影響全球氣候談判?
第三十屆聯合國氣候峰會(COP30)於巴西貝倫正式揭幕。低碳想創坊的青年代表團,歷經近40小時的長途跋涉,從香港飛越太平洋,來到貝倫這座被譽為「亞馬遜門戶」的城市,親身參與這場重要的氣候談判。
COP是全球氣候行動的核心平台,每年由聯合國五大地區(非洲、亞洲及太平洋、東歐、拉丁美洲與加勒比地區、及西歐與其他國家)輪流召開。這裡匯聚了各國領袖、科學家、企業家以及公民社會組織,為全球氣候政策的未來進行討論與協商。想要參與COP並不容易,除了獲得入場資格,還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資源和精力。但為什麼我們仍然堅持每年派代表參與?值COP30開幕之際,我們希望與大家分享多年來低碳想創坊堅持參與的種種原因。
COP的真正價值:NGO如何推動行動與改變
COP並不僅僅是一場各國領袖進行談判的場域,它更是讓全球社會凝聚共識、推動氣候行動的重要平台。在這其中,非政府組織(NGO)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既是政策的推動者,也是行動的監察者。
一方面,NGO致力於推動解決氣候危機的政策和決策。這是一個漫長且艱辛的過程,但它的意義不容忽視。例如,經過超過30年的倡議,「損失與損害基金」終於在COP27正式成立,為受到氣候災害影響最嚴重的脆弱國家提供賠償及支援。這是公民社會多年努力的成果,也是對脆弱國家的一種遲來的公義。
同時,非政府組織也肩負著「監察員」的角色,努力減少不公平政策的影響。例如,在去年COP29的氣候融資談判中,發達國家最終僅提出到2035年籌集3000億美元的承諾。這引發了發展中國家和公民社會的強烈不滿。最終,在持續施壓下,提出「從巴庫到貝倫的1.3萬億美元路線圖」(Baku to Belém Roadmap to 1.3T),為縮小氣候融資差距爭取另一條出路。如果沒有公民社會的堅持,這樣的改變可能根本無法實現。
COP的價值還在於它為公民社會提供了與決策者交流的機會。這是少數為NGO預留專門空間的聯合國平台之一,讓我們能舉辦記者會、進行倡議,甚至直接與決策者面對面交流。這種直接溝通的機會,讓NGO得以在國際舞台上發聲,將全球最迫切的氣候訴求帶到政策制定的核心。
從旁觀者到推動者:香港的挑戰與潛力
然而,當我們回到香港,卻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氣候問題雖然在全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在香港卻未有得到大眾關注,亦被視為與日常生活無關的議題。
十年前,低碳想創坊的創辦人曾參與COP21,見證了《巴黎協議》的誕生,這是全球氣候行動的重要里程碑。然而,回到香港後發現,相關新聞報導往往被視為「票房毒藥」,難以引起公眾興趣。再加上這些議題經常帶有「國際」標籤,讓人覺得遙遠而抽象,似乎與自己的生活毫不相關。
事實上,香港作為資源豐富的國際城市,擁有雄厚的金融實力、先進的科技及優質教育,完全有能力在氣候行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然而,與全球南方一些已深受氣候災難衝擊的地區相比,香港尚未直接面臨毀滅性的氣候危機,導致許多人對此缺乏緊迫感,甚至保持冷漠。
要了解COP這樣的國際談判,的確複雜且艱深,因此低碳想創坊在參與初期花了大量時間學習及了解其運作方式,並思考香港如何利用自身的金融資源及國際影響力,在全球氣候行動中發揮積極的參與者角色。
改變從社區開始
改變的前提,是打破國際與本地實踐之間的壁壘,更重要的改變必先從本地社區開始。因此,低碳想創坊在香港推行太陽能關懷計劃,讓眾多NGO也能為減排作出貢獻;同時,我們透過社區氣候適應力項目,盡量減低弱勢社群遭受氣候變化的影響。這些項目不僅幫助了本地社區,也成為我們帶到COP的案例,與世界各地的NGO分享,展示香港在氣候行動中的潛力,並講述屬於香港的氣候故事。
COP的價值不止於展示經驗,它更是一個尋找合作機會、推動政策改變的重要平台。透過建立NGO之間的國際合作關係,發揮全球公民社會的角色,推動真正的改變。
青年參與:自己的未來,自己決定
每年,低碳想創坊都會與青年代表共同參與COP,讓他們親身參與全球氣候談判,見證其他脆弱國家所面臨的挑戰。這些經歷帶來各種啟發:香港作為國際大都會,應該如何承擔更大的責任?又能如何將氣候公義的視角融入自己的學業與工作中?
參與COP並不僅僅是一段國際經歷,也不只停留在學習與分享,更重要是推動實在的氣候行動。香港青年將全球氣候行動的成果與經驗帶回本地,推動更多市民參與氣候行動,並在各行各業中加入氣候韌性的元素,真正為香港未來的可持續發展作出具體貢獻。
香港能否成為氣候行動的榜樣?
香港擁有如此豐富的資源與影響力——我們是否已經做得夠多?是否已經履行了作為全球公民應肩負的責任?
答案並不簡單,但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改變的一部分。今年12月12日,低碳想創坊將舉行「解碼COP30」研討會,解讀COP30的成果與全球氣候協議,並探討如何將國際氣候策略融入本地行動,與香港大眾共同探索提升社區氣候韌性的方案。
